小儿疝气
行动
症状:宝宝站立时在腹股沟部位可看到或摸到有肿物突出,仰卧或按压后即可消失。
偏方:生姜汁涂患处。
方法:
(1)取一大块新鲜生姜洗净,生姜不能有霉烂;
(2)洗净双手,将生姜切碎放入臼中捣至烂糊状后,倒在干净纱布上(纱布下放一干净容器)攥取生姜汁约25克待用;
(3)先给宝宝洗澡,待周身微微出汗时,用棉签蘸生姜汁涂擦患部;
(4)一日两次,连用三四天;
(5)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宝宝的保暖。
简介
小儿疝气,俗称“脱肠”,是小儿普通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疾病。在胚胎时期,腹股沟处有一“腹膜鞘状突”,可以帮助睾丸降入阴囊或子宫圆韧带的固定。有些小孩出生后,此鞘状突关闭不完全,导致腹腔内的小肠,网膜,卵巢,输卵管等进入此鞘状突,即成为疝气,属于中医中“狐疝”范围。唐代医学家王冰在《素问·大奇论》注中有“疝者寒气凝结之所为也”之说,所以中医学认为宝宝先天禀赋不足、脾胃功能虚弱,中气不足而又因感受外界风邪、内食生冷或坐卧湿地导致寒邪凝滞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不畅滞留,腹腔内产生负压,而致腹腔内压力增大,迫使腹腔内的脏器如:小肠、盲肠、大网膜、卵巢、输卵管等脏器见孔就钻,也就是说导致疝气的根本原因就是寒凝气滞,血行不畅。
疝气多数在宝宝出生后2到3个月时出现,也有迟至1到2岁才发生。小儿疝气一般发生率为1%~4%,早产儿则更高,且可能发生于两侧。男孩发病率是女孩的14倍。下面来说说小儿疝气的主要症状及并发症:从时间上说,这种病症有可能会在宝宝出生后数天、数月或数年后发生。一般在宝宝哭闹、剧烈运动或大便干结时,在腹股沟的部位会有一块状肿物突起,有时会延伸至阴囊(阴唇)部位;在宝宝平躺或用手按压时会自行消失。一旦疝块发生嵌顿,肿物不能返纳腹腔,就会出现腹痛加剧,哭闹不止,继而出现呕吐、厌食、腹胀、排便不畅等肠梗阻症状,如果嵌顿时间过久者可见到皮肤红肿,有可能出现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。
小儿疝气首先影响宝宝的消化系统,从而出现腹胀气、腹痛、便秘、营养吸收功能差、体质下降和易疲劳等症状。因疝气的挤压还可影响宝宝睾丸的正常发育。现在家长们对小儿疝气有了基本的认识,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预防呢?以下有几条建议可以帮助大家来有效的预防小儿疝气。
预防小儿疝气
首先,注意经常观察宝宝的腹股沟部及阴囊处是否有肿大,或是否有若隐若现的包块,遇有疑问可以及时请教医生。
其次,1)废除“蜡烛包”,不要将宝宝的腹部裹得太紧,以免腹内压力加重。2)不要让宝宝过早的站立,以免肠管下坠形成腹股沟疝。3)尽量避免和减少哭闹、咳嗽、便秘、生气、剧烈运动久立、久蹲等。
再者,日常生活中要给宝宝多喝水、吃些易消化和含纤维素多的食品,如薏米等。增加营养,平时可多吃一些如扁豆、山药、鸡、蛋、鱼、肉等具有补气功效的食物。这些食物可以促进排便通畅,防止便秘。宝宝如果大便干燥,要采取通便措施,避免让宝宝用力解大便。可以预防儿童疝气。
小儿疝气是比较常见的一个疾病,以男孩子多发,危害可大可小,甚至危机宝宝的生命安全。但是如果发现、处理及时的话,相对来说康复比较顺利。所以如果发现孩子有哭闹不止,呕吐,持续性发烧等情况,请及时到医院诊断,以确保治疗的最佳时期。而且,虽然患疝气的较多为男孩,但女孩也会发生疝气。对女孩的疝气更要提高警惕,因为常有卵巢、输卵管进入疝囊,以防延误病情。
食物
茄子:有收敛止血、健脾止带等多种效用。民间用茄子50克,水煎取汁服,饭前温服,每日2次,对轻度疝气有收敛固提之效,并可改善疝气带来的不适感。也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将茄子凉拌、煎炒、油炸食用,对疝气皆有作用。
刀豆:《本草纲目》认为刀豆“温中下气,利肠胃、止呃逆、益肾补气”。可用其煮粥服,刀豆50克,粳米50克,每日2次。也可将刀豆研末,开水冲服,每次5克。
柚子:有理气宽中,燥湿化痰之效。柚子核30克,水煎服,每日2次,连服1个月。也可取柚子皮10克,煎汤服,每日2次。两种方法都对疝气疼痛有一定效果。
荔枝核:《本草衍义》曰:荔枝核“治心痛及小肠气”。《本草纲目》认为可“行散滞气,治癫疝气痛,妇人血气痛”。荔枝核30克、小茴香10克,水煎服,每日2次。有行气散结、止痛之效。
无花果:有理气健脾之效。取无花果5个,小茴香10克,水煎服,每日2次。
用陈皮和老干丝瓜来治疗小儿疝气是一个十分有名的偏方,因为效果好,所以被广泛应用。方中的陈皮性温,味辛、苦,温辛能走窜,所以陈皮最善于健脾理气和缓急止痛,它可以帮助患儿改善脘腹胀满,达到理疝消肿的目的。
陈皮丝瓜饮
材料:干老丝瓜1个,陈皮10克
制作方法:1.以上两种药食分别打成粉末;2.每次取15克用水煮沸或直接用开水冲泡饮用
用法及功效:每天1剂,分3次煮水或用开水冲服。理疝消肿,是治疗小儿疝气的常用方
丝瓜是寒凉甘甜的食物,也是药材,具有通经活络、行气化瘀、散风利肠、凉血解毒等多种作用。所以,它对于改善小儿疝气有一定作用。尤其是干老的丝瓜,寒性和滑肠利便的功效减弱了,小儿长时间服用,也不必担心损伤脾胃,造成滑肠腹泻等不良反应。当然,一时找不到干老的丝瓜,也可以暂时用新鲜的丝瓜代替,直接用它与陈皮一起煎汤即可。比如:陈皮10克先入煮水或用300~400毫升的沸水冲泡待用;取瘦猪肉50克,洗净、切片,入1~2小块生姜一起入锅,加入煮好或泡好的陈皮水煮开;丝瓜洗净、去皮,切块,加入锅中煮至软熟,最后加少许盐调味即可。佐餐食用。
张锐方
●沉香散【组成】沉香、附子各1个,川楝子45克。【用法】上药研为细末。水70毫升,生姜3片,枣1个,盐少许,煎至50毫升,空腹服。【功效】温经散寒。行气止痛。【主治】寒疝,小腹坚满、攻作,不定时发疼痛,肾虚受邪肿胀,及脏寒气弱脐常痛。【来源】《鸡峰普济方》。
●术通茴香丸【组成】川楝子5个(只取肉),青橘皮、茴香各30克,木通1把,巴豆50个。【用法】上药同炒黄。不用巴豆,可入海金砂3克、滑石4.5克同研匀。每服5克,热酒调服。【功效】疏肝行气,利水。【主治】小肠气,膀胱气,疼痛不可忍。【来源】《鸡峰普济方》。
张介宾方
●暖肝煎【组成】当归6克,枸杞9克,小茴香、乌药、茯苓各6克,肉桂3~6克,沉香3克(木香亦可)。【用法】加水、生姜3~5片,同煎,空腹温服。【功效】温补肝肾,行气逐寒止痛。【主治】肝肾阴寒,小腹疼痛,疝气等。【来源】《景岳全书》。
陈下复方
●疝气简便方【组成】荔枝核(炒焦)15克,大茴香(酒炒)7.5克。【用法】共研为细末,每服3克,温酒调服。【功效】温经行气,散结止痛。【主治】小儿疝气肿痛。【来源】《幼幼集成》。
●木番内消丸【组成】南木香屑、京三棱(煨)、结猪苓(焙)、宣泽泻(炒)、川楝肉(炒)、下广皮(酒炒)、香附(米酒炒)各21克,杭青皮(醋炒)6克。【用法】共研为末,酒煮米糊为丸。每服3~6丸,空腹盐汤调服。【功效】疏肝理气,活血散结。【主治】性急多哭,卵肿,痛连少腹,谓之气疝。【来源】《幼幼集成》。
懒兔子
彭子益的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》,里面有一篇专门讲小儿疝气。彭子益说,小儿疝气的根源就是肝肾阳虚。如果不及时治疗,会病及终身,因此家长们一定要引起重视。中医疗法为:用五味子1克,甜苁蓉3克,清早煎服,空腹喝下。每日一次,一直服用到病消为止。当服用了一阵子以后,阴囊突出的硬处会很痒,其实这是阳气在回复,即将上升的表现,是个好兆头,所以不必担心。五味子味酸性温,散结消肿,可以温补肾中水火之气,帮助肝阳上升。苁蓉味甘性温,温润肝肾,温通肾阳补肾虚。因此二者结合,效果很好。五味子是肾病的专药,可是现在的很多医生因为《伤寒论》中的小青龙汤用五味子治疗了咳嗽,就以为五味子是专治咳嗽的药,其实这是不对的(引自彭子益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》)。另外,孙思邈说:“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……六月常服五味子,以益肺金之气,在上则滋源,在下则补肾。”综上所述,小儿疝气其实是小儿肝肾阳虚的一种表现。黄元御在《四圣心源》中也反复提到,疝气是肝肾的问题,为“肾肝之邪”。究其根本就是“肾水澌寒,木气菀遏”。文中作者刚好讲到孩子正面临咳嗽的问题,舌质淡红,舌苔白,也是由于寒湿引起的。晚上比白天咳得厉害,是因为夜间阴盛阳弱,本来就阳虚的体质夜里再感受到来自外界的阴气,病情自然就会加重。因此,寒咳也好,疝气也好,其实都是肝肾阳虚的表现罢了,是症状,而不是疾病本身。用药后,很可能这两种病会同时痊愈。彭子益先生的方药可作为治疗参考,请一定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。
荔枝橘茴散
【偏方一】荔枝橘茴散。【材 料】荔枝核5个,大、小茴香各5克,橘核10克。【做 法】将上述材料研成粉末,用热红糖水调服5克,每天2次。荔枝橘茴散适应性强,茴香具有祛风散寒、止咳祛痰、健胃、止痛的功效,主治心腹寒冷,是治疗疝气最常用的药材。荔枝核具有行气散结、祛寒止痛的功效,主治睾丸肿痛、寒疝腹痛。橘核性寒,归肝胃、小肠经,有利气止痛、驱虫治癣的功效。
茴楝茱萸膏
【偏方二】茴楝茱萸膏。【材 料】小茴香10克,川楝子10克,吴茱萸10克。【做 法】将上述药材烘干后研为细末,以醋调成膏,用纱布包裹,敷于肚脐之上。茴楝茱萸膏对于脐疝等也有很好的效果。川楝子味苦性寒,归肝胃、小肠经,具有利气止痛、驱虫止癣的功效;吴茱萸味辛性热,具有暖肾治疝、疏肝燥脾、散寒温补的功效,尤其适用于因肝肾寒气而导致的疝气疼痛、睾丸下坠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