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思中医的理论体系
1.理法方药,望闻问切
为什么学了一段时间的传统医学,面对一个疾病时,仍然束手无策?
《医学就会-懒兔子》在前言里面提到了——为什么看了那么多中医文章,你依然不会辨证?(道理我都懂,可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。)
真想学好中医,也要从基础知识重新学起。中医基础理论的作用,就是帮助你把曾经的星星点点,慢慢地连在一起,先连成线,再连成面。等有了一个系统的基本面在你心里时,你不需要学习所有病的治疗方法,你只需要学会根据症状归类就好。
基础理论的学习是自学中医的第一步,既绕不开更无法逾越。
这里,懒兔子提到的知识,即为基本的中医知识体系,或者是中医思维模式。
理法方药,望闻问诊,这短短八个字可以贯穿整个中医。
- 理,即为知识体系和中医思维模式。
- 法,即望闻问诊的具体实践。
- 方,即方剂,中药配伍而成,历代医学家用千锤百炼的实践经验总结而出。
- 药,即本草,各种本草的基本常识。
如果把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整本书分割成理法方药如下:
- 理:医论篇、伤寒论篇
- 法:医案篇
- 方:方剂篇
- 药:药物篇
2.不同的理论体系
中医和科学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,二者并不冲突,最终的目的都是改善人的身体,达到健康的状态。
比如,模糊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工具,可以用于中医辩证分型的编程化实现。
3.理论体系的细节
根据《中医基础理论》,中医的学说包括:
- 精气学说:精、气、血、津液、神
- 阴阳学说
- 五行学说
- 藏象学说
- 五脏(心、肺、脾、肝、肾)
- 六腑(胆、胃、小肠、大肠、膀胱、三焦)
- 奇恒之腑(脑、女子胞)
- 经络学说
- 十二经脉(手太阴肺经、手阳明大肠经、足阳明胃经、足太阴脾经;手少阴心经、手太阳小肠经、足太阳膀胱经、足少阴肾经;手厥阴心包经、手少阳三焦经、足少阳胆经、足厥阴肝经)
- 奇经八脉(督脉、任脉、冲脉、带脉、阴跷脉、阳跷脉、阴维脉、阳维脉)
- 体质学说
- 阴阳平和质、偏阳质、偏阴质
- 平和质、阴虚质、阳虚质、气虚质、痰湿质、湿热质、气郁质、血瘀质、特禀质
- 病因学说
- 六淫(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)
- 疠气
- 七情内伤(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)
- 饮食失宜(不节、不洁、偏嗜)
- 劳逸失度(过劳、过逸)
- 病理产物(痰饮、瘀血、结石)
- 其他病因(外伤、诸虫、药邪、医过、先天因素)
- 发病学说
- 发病原理(正气不足、邪气外侵、邪正相搏)
- 发病因素(环境、体质、精神状态)
- 发病类型(感邪即发、徐发、继发、合病与并病、复发)
- 病机学说
- 基本病机(邪正盛衰、阴阳失调、精气血的失常、津液代谢失常、内生五邪)
- 疾病传变(病位传变、病性转化)
- 防治学说
- 预防(未病先防、既病防变)
- 治则(正治与反治、治标与治本、扶正与祛邪、调整阴阳、调理精气血津液、三因制宜)